舌尖上的新年经典对白

  • A+
所属分类:经典台词

1、历史上曾经失落过许多节日。古人经常题咏的上巳(音同四)、春社,如今只有极少数学者记得这些日子。还有一个寒食节,宋人把它和冬至、春节并列为三大节,如今也消失得无影无踪,只留下“况逢寒食倍思家”之类的一些古诗。

2、唐代的长安,一度流行”胡食“。如今西安人最喜欢的羊肉泡馍,学者考证说就是牛羊羹与烙饼结合而来的,属于”胡风“余韵。

3、川菜历史悠久,早有使用花椒、胡椒的传统,但表现平平,局限于四川盆地。辣椒来了,它终于等到了自己的主帅,如虎添翼,以麻辣威震天下。据蓝勇先生的研究,中国的食辣版图大致是这样分布的:长江中上游流域的四川和南部山区、安徽南部山区和甘肃南部山区,都属于重辣区。吃辣的重要因素是该区“冬季冷湿、日照少、雾气大”,而辛香料本身有祛湿驱寒的功能。华中和西南地区的食辣特点还可以细分,川菜的大本营四川与重庆重麻辣,贵州酸辣,湖南只辣不麻——后来自成湘菜。

4、饮食文化的影响力,见诸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,方能言其大。(文章名:芊芊闺秀与活泼辣妹的舌尖之战)

5、山东位于黄河下游平原,东濒大海,土地肥沃,物产丰饶。鲁菜分为济南菜和胶东菜,前者擅长陆珍,后者擅长海味,博大精深,成为唐宋北食的唯一传人,对整个北方地区的饮食传统产生了重大影响。因为孔府菜注重礼制,以其为基础,鲁菜自古与庙堂文化密切结合,传入京城后影响了宫廷菜。皇家气派的鲁菜,有形式大于内容的一面,浓烈张扬的”满汉全席“就是一例——山珍海味并存,更像是祭祀。但是在许多方面,鲁菜已经融入了华北民众的年节和喜庆生活。山东有”无整不成席“的说法,凡宴席必有”四整“——整鸡、整鸭、整鱼、整虾,这不妨看成鲁菜筵席艺术的民间化。普通家庭的年夜饭里,少不了香酥鸡、扒鸭子、糖醋鲤鱼、油焖大虾这几道大菜,如此才撑得起场面。 ----整

6、春节是汉族的节日。作为一个农业他第族,汉族社成自的最大年里把想是“五谷丰登”“六畜兴旺”。

7、春节?或许终有一天?会淡化为日历上的一个寻常符号?定格为记忆里的一种颜色?然而?黄河九曲回转?生活永远向前?只要不变的时节如期而至?新年?就依旧会在中国人的餐桌上浓墨重彩地绽放

8、新疆的汉人多为内地移民,年夜饭的三大传统柔食至少保存了两种:大盘鸡、红烧鱼,猪肉则被羊肉替代。羊肉或炖或烤,往往成为一桌菜的中心。牛肉虽非必需,却很常见,或炖牛肉煲,或卤牛肉凉拌下酒。在远离中原的瀚海沙漠,一桌有鸡有鱼、牛羊飘香的年夜饭,既承载着遥迢的故土之思,又体现了浓郁的牧区特色。

9、中国人食谱上独有的炒货在春节的需求量达到峰值,一天就能吃掉超过30万吨,相当于美国人在感恩节消耗火鸡的总重量。

10、从腊八开始的中国年,人们通过各种祭仪表达着对自然的敬畏、对神明的虔诚、对祖先的感恩。而食物,永远是凡尘众生与天地神灵沟通的最朴素、最直接的通道。这些食物带着手的温度,承载勤劳和智慧,也带着中国人对时光流转的感知,从农耕岁月一路走来,也终将在我们的视野里渐行渐远。

11、周作人的青少年时期,是在绍兴、南京和杭州度过的,被江浙菜浸泡出一根精细的舌头。其间东渡日本,见识了更精细的东洋料理。23岁来到北平,感受到南北饮食的巨大差异。他嘲讽北方的点心可称“官礼茶食”,南方的则是“嘉湖细点”;他夸耀南方点心种类之多,有酥糖、麻片糖、寸金糖、云片糕、椒桃片、松仁片、松子糕、枣子糕、蜜仁糕、桔红糕、核桃缠……北方点心寥寥,一个“馍馍“统指。

12、我觉得二者体现了两种不同的烹调哲学:鲁菜重视技艺,认为烹调就是动用所有手段改造食材,满足食客口味;闽菜尊重原料,认为烹调的目的是阐发食材之美,万物各有至味。

avatar

发表评论

:?: :razz: :sad: :evil: :!: :smile: :oops: :grin: :eek: :shock: :???: :cool: :lol: :mad: :twisted: :roll: :wink: :idea: :arrow: :neutral: :cry: :mrgreen: